05
08.2025
日常保健
小心!這些小習慣影響自律神經失調的改善


白天神經緊繃、晚上難以入眠,已然成為大部分人的日常寫照。如果又有以下症狀:胃酸、脹氣、便秘、腸躁或者憂鬱、焦慮、失眠、胸悶、心悸、冒冷汗與記憶力減退等,那麼自律神經失調很有可能已悄悄上身了!

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生理與心理相互影響而產生的狀況,初期想著也許休息兩天會自行好轉,並尋求醫生協助開立藥物治療,但一段時間後,卻發現藥物療效不如預期、狀況反覆始終不見好。有人說是體質、有人說是環境,也有人說是壓力造成。以上說法都沒有錯,而這些問題就是出在自律神經的調節異常上面。

人體神經系統錯綜複雜,其中掌管最大的部分就是自律神經,舉凡呼吸、心跳、消化、免疫、消化甚至記憶力與運動表現,這些都跟自律神經有關。自律神經又分為「交感神經」與「副交感神經」,這兩者的偕同運轉,在一張一馳、一進一退之間,自律神經的協調穩定才能使我們身體各項機能正常運作。

若你深受自律神經失調所苦,那麼你可能得更「自律」,才能避免失調的狀況惡化!

以下幾點是我們常常會忽略,進而間接影響自律神經的協調性。

我們一起檢視一下這些生活小習慣,有沒有在不經意之間踩到這些地雷呢?

1. 喝咖啡

對於一般人來說,喝咖啡大多是為了提神與增加專注力,這時你的交感神經會開始作用,讓你心跳微微加快與提高興奮感受,並不會對身體帶來太大程度的影響。但對於自律神經失調的人而言,可能就會造成引起心跳變快、心悸與呼吸短促的症狀,甚至延續到干擾睡眠造成不易入睡的狀況!

💌崙湞暖心小叮嚀:

如果容易有失眠、心悸等症狀,就要特別注意咖啡因的攝取,才能減少對身體的刺激唷!

2. 吃飯速度太快

許多上班族為了趕時間,連吃飯也是三兩口就直接下肚。長期下來造成胃部極大的負擔,再來就是脹氣、胃酸、胃炎或胃食道逆流等問題的產生,這些都會影響到自律神經的穩定變成反覆的消化性潰瘍。

💌崙湞暖心小叮嚀:

放慢吃飯的速度,多嚼幾口!細嚼慢嚥除了可以減輕胃部負擔使食物更好消化營養更好吸收外,還能增加飽足感避免過度進食造成肥胖。

3. 缺乏運動

自律神經失調容易讓情緒起伏過大且易感受到壓力與緊張,保持適當的運動習慣可促進腦內啡分泌與維持自律神經的協調性,避免膏肓痛、關節痠痛、肩頸僵硬、周遭神經炎等各種不適狀況。

💌崙湞暖心小叮嚀:

可每周進行2~3次,如:快走、游泳、瑜珈、慢跑等,可提高心肺機能且不過度劇烈的運動來幫助身體放鬆!記得睡前1~2小時就不做劇烈運動,避免造成中樞神經興或肌肉緊繃而影響睡眠品質。 

4. 熬夜晚睡

對於一般人來說只要滿足睡眠周期,入睡的時間點也許不會直接影響起床後的精神;但如果有失調狀態了,還經常性熬夜或過午夜後才入睡當夜貓族,長期下來就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而影響褪黑激素分泌,造成日夜顛倒白天起不來、晚上睡不著的狀態。

💌崙湞暖心小叮嚀:

睡前1小時不滑手機!避免藍光影響褪黑激素分泌。建議在睡前一小時改為閱讀、冥想、聽輕音樂等舒緩活動,放鬆心情,培養好自己的睡眠情緒,更容易入睡!

我們都應該正視自律神經失調的重要性,避免這些日常生活的小習慣,從根本去調理照顧我們及家人的身體,千萬不要以為是小問題就不放在心上!

Q&A

Q1. 為什麼吃飯到一半會心跳加速、容易打嗝?
A:自律神經失調會影響到胃腸道的正常功能,導致消化不良、胃脹氣、胃食道逆流等問題,進而影響心跳和呼吸!所以吃飯時盡量細嚼慢嚥,放鬆心情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Q2. 明明身體很累,卻無法熟睡?
A:自律神經失調會造成入睡困難,因此保持臥室溫度適中、安靜就顯得更重要!如果太安靜會造成緊繃,也可以睡前播放輕音樂、白噪音等,讓自己培養睡眠情緒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Q3. 睡到半夜會醒來,是為什麼?
半夜醒來十分影響睡眠!可以先注意自己睡前1、2小時不要再進食、喝水,避免因腸胃失調造成睡眠不安穩。如果半夜睡眠中斷的情形已存在一段時間,則建議配合藥物作調整,增加深層睡眠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Q4. 重量訓練後,心跳跳很快,需要很長一陣子才能恢復!
A:運動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,但高強度的運動反而會惡化自律神經失調!因此運動過程中建議觀察自己的心跳,進行一些無須過度換氣的運動,如:健走、伸展、太極拳、氣功等有氧運動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Q5. 以前喝咖啡不會心悸,為什麼現在會? 
A:具體的原因為過去沒有自律神經失調,但現在有自律神經失調了!因此最重要的就是,接受目前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,需減少喝咖啡,打破造成心悸或緊繃的負向循環! 

立即諮詢
立即諮詢